首页 新闻中心 行业动态

万米高空救人、为百岁老人创介入先河…他们要建最好的重症医学科

发布时间:2018-12-13 16:48:11 发布者:创始人 阅读数量:0

广东省中医院胸痛中心医疗总监、广州市心肌梗死中医药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张敏州2018年8月10日11点30分,广州前往哈尔滨的CZ3615航班已经飞越了大半个中国,机舱内很安静。坐在过道边的张敏州正抓紧时间休息,头一天晚上加班到很晚,一大早赶飞机,下午还有一场重要的学术交流会等着他。一名空姐匆匆走过来,俯身叫他:“张先生,请问您是医生,对吗?”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她说有乘客突发急病,需要帮助。来不及多想,张敏州解开安全带,跟着空姐走到机舱后部。一个中年男乘客趴在座椅靠背上,脸色苍白、全身虚汗。张敏州伸手搭脉,发现患者手凉脉弱,又询问患者,幸运的是他没有胸闷胸痛,初步排除心脏病发作。张敏州出门都会随身携带急救中药宽胸气雾剂,先自喷后,再给患者舌下喷了3次。他又采取中医急救方式,按摩患者合谷穴、内关穴和太阳穴等,并温言安抚患者,引导他慢慢放松。10分钟后,患者不再呻吟,脸色和脉搏较前好转。“好了,病情缓解了。”听到好消息,空姐和旁边的乘客立刻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次乘客突发急病,空姐并没有像以往那样广播寻找医生,而是直接找到张敏州求助。她们怎么知道张敏州是医生呢?原来去年4月21日在合肥到广州的飞机上,同样用中医外治法急救过度通气综合征发病乘客后,他就被航空公司列入飞机上突发急病支援医生名册,成为万米高空中最重要的乘客之一。两次飞机救人让张敏州成了网红。“有人需要时第一时间找到我,我很乐意!”张敏州说,作为广东省中医院胸痛中心医疗总监、广州市心肌梗死中医药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一个善于创造奇迹的医生,他时刻准备着拯救患者于危难之中。


创造世界纪录


飞机救人之前,张敏州最为群众传颂的故事,是创造了为104岁高龄老人做心脏病介入手术的世界纪录。


患者田婆婆是广州市荔湾区的老寿星,有一天突然胸痛,被家人送到广东省中医院。急诊医生初步诊断老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第一时间联系了重症医学科。


当时广东省中医院还没有建立胸痛中心,但2004年张敏州就主持开通了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缩短了患者再灌注治疗时间,极大降低了死亡率。所以,尽管周边有许多综合医院,一些老街坊还是会选择省中医院。


田婆婆已是百岁人瑞,家属不希望轻易手术。经过初步检查和处理后,张敏州也建议先内科保守治疗,双方不谋而合。因药物治疗效果不好,几天后病情转重,相关指标非常危险。多方权衡利弊后,张敏州和老人及家属谈话:“现在唯一能救命的就是开通闭塞的血管。”


给八九十岁的患者做手术已经是爬雪山了,给104岁的老人做心脏介入手术更像是徒手攀高峰,一点风吹草动老人家都承受不了。助手劝张敏州不要冒险,但他不信邪,“我在西医院工作了20年,积累的技术让我有实力,也有勇气;我在省中医院也做了10年中医药研究,对中医药在手术中的保驾护航同样充满信心。”


他做了充分准备,为了保护老人的肾脏,他所用显影剂等药物都是最低限度;因为担心老人能否支撑超过1个小时的手术,他用30分钟就成功完成手术。因为老人要求保护隐私,张敏州没有选择下肢股动脉,而是从手部桡动脉插管,这也是国内刚开展的新术式。


“心脏介入手术后,为避免排异反应,通常会为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药物,这类药物可能会引发消化道出血,不用又可能造成血栓。”张敏州说。担忧很快成为现实,老人消化道出血,无论停药与否都非常危险,怎么办?他再次大胆尝试,停用这类西药,只用自己研发的益气活血中药——通冠胶囊,再次取得成功。


10天后,老人出院了。张敏州组织了一场欢送会,专门请来多位六七十岁的心肌梗死病友,要求他们保持好的心态和健康生活方式:“你们在家里都是家长,今天在104岁的老婆婆面前你们都是儿辈。过去常说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不是了,我们可以挑战更长寿的生活,挑战更高质量的生存年龄。”


张敏州十分关注预后。以田婆婆为例,他每年定期随访,通过心电图、心脏彩超、生化检查等综合评估。2014年,老人110岁了,康复良好,再也没有过胸痛,张敏州才认为救治告一段落,于是总结经验,在心血管领域权威杂志《国际心脏病杂志》发表,引起轰动。


多数人认为,这次手术创造了世界最高龄的心脏介入手术纪录,体现了中医药的保驾护航作用,也看到了中国和谐的医患关系。但也有人质疑张敏州是偶然的成功。


“偶然的将来可能是必然。总体救治水平提高了,我们才会创造更多奇迹。”张敏州说。没过多久他成功抢救一位104岁脓毒症的患者、一位104岁骨科手术后心衰的患者,“现在100岁以上的老人我们都可以用中西医的方法救治。”


从中山医到省中医院


拯救心肌梗死患者创造世界纪录,张敏州终于可以告慰父亲,放下遗憾了。


张敏州中学就读于华南师范大学附中,梦想将来考清华或北大,文革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被安排到广州市卫生学校学习,毕业后做了几个月的男护士工作。后来在中山医学院(今中山大学医学院)深造,毕业时又差一点去了另一个女性为主的科室——妇产科。


“当时老师、领导都和我谈话,说我的基质好,反应快,适合做一个妇产科医生。”张敏州回忆道。他更想做内科医生,于是被分配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科工作,在这里尽展所长,一路做到了大内科副主任,主管医疗工作。


有一天父亲突发心肌梗死,张敏州亲自救治,用药、心肺复苏……但条件有限,回天乏术。“父亲去世后,我觉得我要调整方向,选择心血管领域,弥补遗憾。”张敏州说。1990年他专程去日本学习心脏介入技术,回国后,在国内较早开展心脏介入治疗,成为国内活跃的心血管内科医生。


1997年7月,张敏州接到一个来自广东省中医院的求助电话,医院收治了一位心动过缓的患者,请他参加会诊。张敏州会诊后建议立刻做心脏起搏器手术,当时省中医院没有医生能做这个手术,也缺乏手术条件,以前遇到这种情况只能转院,为避免患者奔波和病情加重,张敏州提出由他在省中医院主刀。


几位省中医专家也进入简陋的手术室观摩医院历史上的第一例心脏手术。张敏州初时以为他们是来督导的,实际上专家们另有任务——省中医院根据发展需要正在积极引进人才,这台手术就是一次非正式考核。


第二天,吕玉波院长约见张敏州,正式邀请他到省中医院工作。回去一说,家人、亲友和同事们都劝他三思。


“99%的人反对,他们说,相比中山医的学术大平台,省中医院只是县级医院水平,没有什么发展空间。”张敏州说。他相信自己的未来在老单位1公里外的省中医院,吕玉波开拓进取的精神打动了他,为救治心血管病人,医院已提前购买了一台让他眼馋已久的DSA造影机;他还从邓铁涛等专家身上看到中医在心血管病防治方面的强大生命力,可以解决许多西医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可以帮他圆梦。


1997年8月1日,张敏州以新员工身份走进大德路111号。选择这一天入职,张敏州有一点小心思。70年前这一天,中国诞生了一支属于人民的伟大军队。70年后,他希望借一场东风,在省中医院建立一支强大的心血管救治队伍。


当天发生了一个小故事。人事处发工号牌,按序列张敏州将是1414号。“一些患者对数字比较敏感,会说这是‘要死要死’。”以患者为中心的他拒绝了1414,选择了1423,“寓意‘向死而生’:向死亡挑战,向生命致敬。”



这位不惧挑战的1423号员工迅速进入状态,完成省中医院第一台心脏起搏器手术、第一台冠状动脉造影手术、第一台冠脉内溶栓手术、第一台冠心病冠脉内支架植入手术、第一台体内自动除颤器……更值得一提的是,只用1年的时间就建成了全国第一家中医院重症医学科。


建最好的重症医学科


一直以来,许多中医院重症医学因实力较弱饱受质疑。但在坚持“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跟踪得上”理念的广东省中医院,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重症医学是现代医学中先进技术和管理的结合,代表着一家医院的综合实力。”张敏州说。科室成立1个月,时任国家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到广州视察,专门看了重症医学科,高兴地说:“这是我看过最好的ICU。”



2001年1月,84岁的原广东省省长梁灵光也慕名而来,在省中医院接受了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手术非常成功。出院时,老省长主动要求题字,写下了对整个团队的期望:“创建全国一流的ICU。”



为了这个目标,张敏州从不同科室召集团队成员,围绕着“团结、奋进”两个关键词,一步一个脚印,建成了一支严谨、高效的救治团队和全国中医院最大、影响力最广的重症医学科,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成功率高达90%,住院天数缩短到前所未有的5~7天。


他们创造了多项纪录:在全国中医系统第一家开通急性心肌梗死抢救绿色通道、第一家开展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路径研究、第一家建成胸痛中心、第一家成立心肌梗死中医药防治重点实验室、发布全国第一部《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张敏州还牵头成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专业委员会、牵头成立全国心肌梗死中医药防治联盟,以及连续举办六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中西医结合论坛等,见证了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标准化之路。


重症医学科不仅为重症患者守护生命,也为省中医院的整体发展保驾护航。



“重症医学科从最初的十几个人,发展到现在150多个医务人员的大科,团队骨干基本上是自己培养出来的。”张敏州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里就是省中医院的黄埔军校,培养出了2位副院长、15位科主任、18位护士长,还有4位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



2018年7月,重症医学科成立20周年,张文康部长再次来到省中医院,他高兴地对大家说,过去的20年里,你们实践出一条探索之路、成功之路,对发展中医药,对中医院的建设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这条路并不平坦,最大的拦路虎出现在2003年:“非典”。当时广东省中医院共收治了112例患者,且半数以上为重症患者,战斗中30个科室人员中有17个医护人员先后感染倒下——平均每一次为患者插管上呼吸机就有2人受感染,叶欣护士长的牺牲更是让全国同行真正意识到“非典”的可怕。


艰难的3个月零13天里,张敏州扛着天大的压力。他鼓励每一个患者相信医生可以创造奇迹,他为同事打气故意调侃他们摞了七层的口罩像河马的嘴长长的,他为减少病毒传播的危险租了一间房度过了几十个夜晚,他还用一台傻瓜相机记录了许多令人感动的细节……“我们没有一个人临阵逃脱,一开始是无知者无畏,后来是迎难而上。”张敏州说。



最终“非典”患者治愈率超过90%,医护人员全部立功受奖,重症医学科成为全国唯一的全部由功臣组成的科室,时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蔡东士称赞他们“疾风知劲草,危难见忠贞”。


中医“新人”的大成就


重症医学科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张敏州与中医的感情也是。


大学期间,他学过一门《中医基本理论》课程;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工作期间,缺少有疗效的西药时,他也常为患者开复方丹参片、心血康等中成药。但张敏州承认,直到他走进省中医院时,“对中医药的认识是陌生的,是感性的。”


入职第一年,张敏州参加了省中医院“西学中”培训班,这让他“看得更高,走得更远,变得更强”,从此成为中西医结合的忠实拥趸。2004年他拜国医大师、中医泰斗邓铁涛为师,同时也拜国医大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为师,学中医,走中西医结合之道。


邓老认为招收一位登堂入室的西医、博士生导师为徒有些破例。幸好张敏州的诚意打动了邓老,将他收入门墙。后来邓老为张敏州题字,抬头是“仁棣”,显示了这位铁杆老中医对张敏州这位高徒的认可。



张敏州也感激邓老的倾囊相授,专门主编《邓铁涛论治冠心病》总结邓老在冠心病诊治方面的经验。对另一位恩师陈可冀院士他同样仰慕和尊重,专程邀请陈老和他在全国的弟子、再传弟子到广州,举办了“心血管病·南北交融——陈可冀院士学术思想传承大会”,传承、创新陈老的学术思想。



“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病大有可为,一定超世界水平。”这是邓老2007年勉励张敏州的话。省中医院的专家都有看家之宝,通冠胶囊就是张敏州的独门秘方,是他20年的西医工作基础上遇见中医药知识后引爆思维的结果,也是他将邓老和陈老学术思想融会贯通后拿出的高分答卷。



2015年广东省启动中医药强省建设专项资金——医院中药制剂开发项目,全省只有10个制剂入选,通冠胶囊在列。邓老也专门评价说,“这个药体现了中医处方君臣佐使的基本原则,也有西医的现代医学研究深厚背景,是一款优质制剂。”还有一点不得不提:通冠胶囊主要由黄芪、丹参、水蛭和冰片组成,临床疗效显著,真正体现了中医简便验廉的特色。


如今,张敏州带领重症医学中医药应用研究团队的专职科研人员,根据临床疗效和患者需求,继续通冠胶囊的深入研发。“在广东省中医院,我带领的团队获得的省部级科技成果奖数量排在第一位,共有15项。”张敏州说。这个拥有1000万元设备投入的实验室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资金课题,也对外开放,已与13家企业合作,做中医药在冠心病、心肌梗死方面的横向课题研究。


与明亮宽大的实验室相比,张敏州的办公室被浓缩在重症医学科教室的一个角落,约2平方米,只能放下一张小书桌和一张椅子。他本人的穿着也非常简单,上班时他从不穿正装,只是套着一身蓝色工作服,方便第一时间进病区或手术室。他要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留给患者。



一边不断求索,一边不忘传承。“现在我更多的精力在专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张敏州说,他最年轻的弟子也开始独当一面。1989年出生的曾锐祥已是团队骨干,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9篇SCI文章,“有许多开创性的研究,在业内树立了一个标杆。”同样年轻的毛帅博士,两次被派往美国和加拿大学习,是广东省杰出青年中医人才。而40出头重症医学科主任郭力恒,则已成长为广东省中西医结合重症医学的领军人才。


“从老一辈到郭力恒、曾锐祥、毛帅,团队已经实现了老中青结合。”张敏州说。这是重症医学科和胸痛中心“四个结合”中的一个,另外三个是:中医和西医结合,心脏内科和心脏外科结合,临床和基础研究结合。



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成功入选。作为学术带头人的张敏州非常高兴,他说:“要建设全国最好的重症医学科,建设全国最好的心肌梗死中医药防治团队,我们还要继续努力,一峰望一峰高,永远没有止境。”


在这条永无止境的道路上,张敏州创立的“救心、治心、养心”三位一体新模式,已经是最耀眼的路标之一。但他并不满足,因为在他看来,健康中国的时代最理想的治疗方式应该是“养心、治心,最后才是救心”——这才是他最想攀登的高峰。


采写|宋炳军


编辑|Rena 责编|黎晓心


来源|《人之初》杂志

本网编辑转载此文,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更多资讯,请前往唯迈医疗官网:www.we-med.com



返回